常德:高温下的良种“守望者”
2024-07-24 17:05:02          来源:武陵区融媒体中心 | 编辑:王亚茹 | 作者:姜沛 李雨钦 龚莉雅          浏览量:1508

每年夏季三伏天前后,既是早稻的成熟期也是晚稻的育苗期。在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稻所的实验田里,科研人员每天顶着骄阳,为培育水稻良种争分夺秒。

上午10点,室外气温接近40℃,在实验田里,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稻所的科研人员头顶火辣的太阳,脚踏蒸腾的水汽,将所有早稻品种的稻穗进行采集、分装,方便后续统计穗粒数、结实率等重要指标,为衡量和评价水稻的产量结构提供科学依据。在育种田,水稻所所长彭建和副所长贾琳在泥泞的稻田里拨开一株株茎秆,仔细观测个体差异,筛选出优异单株,并将它们一一对应编号。优良的稻种,会被带到旁边临时搭建的遮阳棚里进行杂交改造,培育成性状更优的水稻新种。这片18亩的实验田,种植了常德地区主推的早、中、晚稻80余种,而每一种水稻从试种到推广,至少需要连续3年审定合格,这就意味着,这三年中,科研人员需要详细做好每一次生长数据的跟踪,帮助农户解决选种问题。进入三伏天,早稻开始逐渐成熟,晚稻开始育苗。水稻喜热、喜湿的特性,让盛夏酷暑成为水稻科研人员最忙碌的时间段。

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稻所所长 彭建:

我们在这个时间段要观测一季稻苗架的长势,基本上3天到5天我们就要追踪一次,工作量就比较大。晚稻的话,现在是育苗期,这个时候的病虫害比较严重,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做好预防工作。所以一个科研人员要围绕早稻、中稻、晚稻在田里转。

目前,常德市农科院的湖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湘北试验站已累计建立示范基地1705亩,高档优质稻新品种种植面积40多万亩,农技科研人员通过现场指导、线上培训等方式,让种植大户每亩增收100元。

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稻所副所长 贾琳: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还要经常下到村、镇进行我们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尤其是对于这种高温天气,早稻抢收、晚稻要准备插秧的时候,希望通过我们的技术,帮助农民获得丰产丰收,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

责编:王亚茹

一审:张耀文

二审:谌峋利

三审:邱伟

来源:武陵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媒体关注
品武陵
武陵新闻
我要报料

  下载APP